星期日, 1月 20, 2008

餃子(二)弱冠

上了高中以後我就很少在家吃飯了,每到假日總是出去玩耍到很晚才回家,頂多只有中午在家用餐。即便如此,我最愛吃的,還是懷念的,奶奶的餃子。

高中時,我在外頭依然是不吃餃子的。因為每次點了餃子,總是得到極大的期望落差,要不就是勉強吃掉,要不就是給別人吃。

吃,對我而言非常重要,要是不能好好地吃,那真是非常痛苦的煎熬,不如別吃算了。

或許就是吃不習慣,即便我常在外頭玩得很晚,回家或是出門前還是想吃點奶奶做的家常菜,像是回家、或是像在家那樣,是一種依托。但是每次用餐總在很趕的時間點,所以我總是拿起飯碗,像是動物在啃噬獵物一樣快速地解決食物,到了肚子的是什麼味道也不知道,恐怕就是攝取一種熟悉感吧!現在回想起來,我這生恐怕沒有吃得更快的時候了。

後來奶奶的身體狀況就差了,手常擺一樣的姿勢會酸,也沒力氣拌餡,腳、腰都禁不住久站,爸媽都要她別做菜了,吃外食就好,尤其是餃子,是半強迫性地不准她再包了。奶奶還是會偶而下廚,餃子也還是會偷偷包一些,但量比以前動輒數百顆少多了,也少包了。

上了大學,雖然新竹離家只是一個多小時車程,卻總是沒辦法常回家了。周末回家,往往也有塞不完的事、吃不完的聚餐,天天外食,有時好幾週都沒在家吃過一餐。媽媽好幾次氣得罵我:「別把家裡當旅館!」

久了,我居然也吃得習慣外食的口味,甚至,在我第一次在新竹吃到著名的十一街餃子時,我覺得美味極了,配上它特製的水餃醬,葫瓜的香味盈滿整整一大口,那餃子皮比奶奶的要厚,也更有嚼勁。

那天是寒冷的冬天,我只點了四五顆水餃,咬下第一口時,除了覺得美味,我心裡大大吶喊了一聲:「一顆五塊,好貴啊!」事隔幾年,現在五塊的餃子已經是普通行情,但當時的我真是負擔不起這樣高價。

十一街的鮮肉水餃也很好吃,明顯地和過去吃過的餃子有所不同,肉汁不多,但用的香油相當好,高麗菜攙的比例較低,卻反而顯得它豬肉口感極佳。只是它不是家常味,不知怎地,吃起來總有極重的「館子味」,就是怎樣也不會拿它和奶奶的餃子比那樣,彷彿它們不是同一種食物,是不能比較的。

可惜十一街餃子太遠,不能常常解我的餃子癮,於是後來我又迷上在食品路上的吳師傅麵食館。那兒其它的麵食我都沒吃過,每次去就是點餃子,尤其是鮮蝦餃,奶奶不曾把蝦子包在裡頭,而過去吃過的鮮蝦餃不是太過平淡無味就是蝦子根本不新鮮,這是我第一次吃到流出蝦子鮮味的肉汁的水餃。直到現在我吃過許多極佳的餃子,它的鮮蝦餃在我心目中仍有相當地位。(平心而論,許多攙了一整隻蝦的餃子,實在表現平平)

講到鮮蝦餃,不得不提提鼎泰豐的鮮魚餃。

鼎泰豐我只去過幾次,但其它同系師傅的小籠包我倒吃得不少(鼎泰豐師傅自行創業的),好幾家是不輸鼎泰豐的。但我當真是從未吃到勝過鼎泰豐鮮魚餃的。

鮮魚餃不是水餃,是屬於蒸餃,本不該和水餃比擬,但它不像一般蒸餃少了皮的口感,或是雖然把餃子捏得極好看,卻忘了餃子內餡的實在。裡頭滿滿地充滿了魚,就是魚。可惜的是我對魚並沒有太多研究,一時竟吃不出這是什麼魚的口感(但推測,該是鯛魚,剛剛google也證實是鯛魚),裡頭的湯汁也是魚湯,配以大白菜和一些細碎的材料,把魚肉的口感層次拉得極好,和平常吃魚是全然不同的感受,雖然小時候我也幻想過把魚肉包在水餃裡,但沒想到可以如此均衡、美味。

人們的口味總是越養越叼的,但我對餃子的要求後來卻越來越放寬了。

到了大四,我住在清大對面,舊舊的孟竹國宅,雖然離清大夜市極近,卻常常不想去買便當,想到自己花了錢卻吃不到等值的食物就感到悲哀,還不如選擇花費最少金錢的方式塞滿肚子,於是我轉而到大賣場或網拍買冷凍水餃來煮。

吃了許多牌子後,冷凍水餃只有及第的能吃,有一些如領鮮、龍鳳之類的我吃了一次就直接送給室友了──沒想到這種東西也叫水餃──。雖然這樣平均下來花了比直接外食還高的金額,但這樣一趟餃子奇幻冒險之旅倒也有趣。

及第的餃子直接沾水餃醬或醬油對我而言依然幾乎是難以入喉的。除了前面提到的水味,還有高麗菜放久了的一種土味、麵皮不新鮮的麵粉味、沒挑掉的豬肥肉。好處是它只要水滾兩次,速食、方便,我總是取一個碗,加上生辣椒和醬油做為沾醬才吃,如此吃來,從某種角度看來,它到底是不是水餃已經不這樣重要了。

Yahoo奇摩拍賣上的手工水餃水準就高多了。甚至我曾吃過口味極佳,在兩三天以內現包的新鮮水餃。說它口味好也許有失客觀,該說它是充滿家常味的水餃,雖然和奶奶的水餃不同,但卻可以感覺到它也是另一個媽媽的手下做出的,只是一顆生水餃要價4~5元,難得吃個一次,就沒再買過了。

後來家人常和市場裡一個媽媽訂水餃,他們總說那和奶奶的口味極像,我吃了也覺得確實不錯,但總是不同,它們就是和奶奶的水餃不同,我無法把那細節分析出來,因為已經有一兩年沒吃到「正版」的奶奶的水餃了。我的味蕾上混了太多不同品牌的餃子,簡直要分不出什麼才是我鍾愛的味道了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