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久沒寫網誌了,主要是工作實在很忙,看完想看的電影就已經把休息時間都用盡了。
不過,我最近還是有了新玩具──Yashica FX-3。搭配蔡司的50 1.4鏡頭,偶而就拍個幾捲底片玩玩。所以,雖然沒新文章,倒是有些新照片。
活在有電影、有小說的年代,真好。
[+/-] |
Yashica FX-3 |
很久沒寫網誌了,主要是工作實在很忙,看完想看的電影就已經把休息時間都用盡了。
不過,我最近還是有了新玩具──Yashica FX-3。搭配蔡司的50 1.4鏡頭,偶而就拍個幾捲底片玩玩。所以,雖然沒新文章,倒是有些新照片。
[+/-] |
Vivitar |
什麼是lomo?這是底片界的大哉問,不管你要說它是一種風格、行為、模式都好,但我想多半lomo愛好者會強調它是一種生活態度。
對我而言,絕大多數的人買lomo恐怕是為了一種自我展現。想拍出精彩照片,像網路上許多不知所云的玩家一樣,拍出一些有意思的影像,那是一種心理的類比,像是「用lomo就能拍出有意思的照片」這樣,而衍生出來的,lomo風格是一種不精準、不在意目的、不預視成果的攝影,也就是和傳統攝影的觀念背道而馳,幾乎要踏進後現代主義(尤其是叛逆的那塊)的商業產物。
「拍了再說」的想法,使得lomo作品大為流傳,漸漸成為消費者的生活習慣之一,從而,lomo不單單只能說是生活態度,它自此成為商業產物,屬於受廣告、流行驅使的產品,而隨手一拍,也許對個體而言仍是藝術,對整體的角度而言卻漸漸從單純的意義中抽離成為利益(比方說水漲船高的LC-A、刻意漏光的Holga)。
明知如此,我仍買了我的第一台lomo風格相機,我只能低聲說我沒跟著潮流砸下大錢,只花了四百元買了小底片廣角機,沒辦法,低價讓我忍不住想嘗一口lomo的魅力。
第一捲等於掉到水裡,想留著的只有一張,簡直只能說是可怕。實驗藝術,讓我著實嚇了一跳。
[+/-] |
我要背棄flickr了 |
我只能說,google也太強大了,這招真是讓我在flickr前猶豫了!怎麼可以這麼棒啊!
Ps:這是新照片